一、基本情况
陕西警察学院刑事侦查专业始建于2003年,2018年恢复招生,是陕西省唯一面向基层公安机关刑事侦查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实战型警务人才的公安类专业。2022年,刑事侦查专业群入选陕西省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
目前,该专业有毕业生312人,在校生302人,专业教师27人。近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全体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侦查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以高素质实战型刑侦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路径,通过立足实战建专业、对标岗位构课程、紧跟行业强队伍、校局合作同育人、着眼发展优服务等举措,使刑事侦查专业的外延与内涵建设均取得显著成效,专业在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条件改善、实战化教学改革、教科研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专业的整体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二、工作举措
(一)立足实战建专业
刑事侦查专业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发挥优势特色,服务区域行业、强化应用、专业拉动的专业建设理念,对标行业和社会需求,深入开展专业建设调研工作;通过校局合作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等多种方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以及聘任兼职教官、组织“双师”教改、专业警务技能大赛等实战化教学改革举措, 使侦查系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始终与学术前沿以及实务发展一线保持高度协同,以此不断改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战化教学环节,确保“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取得实效,为培养适应公安实战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对标岗位构课程
刑事侦查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和公安教育教学规律,认真审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发展、岗位需求及学生发展的契合度,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重构、优化,实现课程标准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知识、能力和素质与岗位工作过程相适应,构建满足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完备的理论课程体系;同时坚持面向实战、融入实战、服务实战,立足公安实战与公安队伍建设需求,构建科学规范的实践课程体系。
(三)紧跟行业强队伍
刑事侦查专业重视教师队伍内涵建设,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培训、研讨交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公安实战一线的专家、业务技术骨干担任特聘教授、兼职教官,旨在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战功底扎实,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工作中,专业教师紧跟国内刑事侦查研究与发展前沿,积极适应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及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需要,以“贴近实战,服务公安”为目标,通过进修访学、实践锻炼、技能培训等多种举措,不断提升自身的实战技能,强化实战化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专业教学内容、技术技能训练与公安实战发展前沿保持高度一致,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双师”教改、综合实训、技能大赛、课题研发与技术攻关等工作的有效开展,持续促进专业教师的实战化教学能力与教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校局合作同育人
刑事侦查专业坚持校局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理念,以面向实战、融入实战、服务实战的工作思路,立足公安实战与公安队伍建设需求,促进刑事侦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通过校局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以及共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包括校局合作共建科研平台等举措,促进双方在专业领域、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并在资源共享、队伍共建、人才共育、项目共研、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实践中,通过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校局共建刑事侦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调动校局双方在合作育人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专业发展与校局合作路径,强化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训指导手册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并形成创新成果;同时,通过“双师”教改、公安大讲堂、现场实践教学等途径,突出公安业务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共育合格公安后备人才。
(五)着眼发展优服务
为推进刑事侦查专业建设与公安工作协同发展、互融互促,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特别是公安政法工作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专业教师通过担任公安部“部级培训教官”、陕西省公安机关全警实战大练兵教官、全国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陕西省委政法委特约研究员以及在相关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任职等举措,包括在全省公安机关开展技术服务与咨询、培训授课、科研攻关、案件会商等工作,将专业发展的优势和成果转化为公安政法工作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学警增援工作中,专业师生积极发挥专业所长和警察职业素养优势,通过参加十四运、残特奥会、中国-中亚峰会安保执勤和志愿者服务工作,以及学院历届“国家安全教育周”和“禁毒宣传教育周”的宣传活动,实现了专业发展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与互融互促,使专业建设发展的优势和成果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三、工作成效
(一)专业建设成绩突出
专业建有“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陕西省毒品预防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陕西省公安厅信息化应用实验室”以及“西安市红十字会、西安市未央区红十字会、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各1个;获批“校园安全管控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首批全省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各1个;2022年,刑事侦查专业群入选陕西省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为刑事侦查专业建设上台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课程建设中,刑事侦查专业建成《痕迹检验》等院级优秀课程16门、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刑事侦查总论》等7门;立项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专业教师积极创新,探索更新教学方法,开展“双师”教学、翻转课堂、联合实训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程实践教学中,以校局合作的方式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审核把关,编撰《现场勘查》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指导书17部,实践教学方案18个,实现实践教学有章可依;通过规范专业课程的实验报告,确保课程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通过组织200余名学生赴陕西省公安厅刑侦局、合成作战处,以及省厅和市局公安司法鉴定中心等实践部门开展践学活动,包括邀请行业专家进校开展公安大讲堂20余次,连续7年举办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技能大赛等举措,使“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三)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讲师13人;25人具有硕士学位,博士(或博士在读)6人;有“双师型”教师25人,双师占比92%。另聘有来自公安实战一线的校外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官67人。
专任教师中,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公安部警务战术类“部级培训教官”1人、陕西省公安机关全警实战大练兵教官3人、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获省公安厅“优秀教职工”等表彰8人;有学院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2人。有7位教师分别在全国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学分会、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中西部地区公安政法院校侦查学术研讨会、陕西省法学会等机构任职;12位教师任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厅局级以上教学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各类奖项及荣誉表彰近20项。陈烨老师参加陕西高等学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二等奖;薛冬妮、柳菁莹老师参加陕西省第二届高校教师微课比赛获三等奖;曹吉明老师参加陕西省第三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获优秀奖;系主任王有民教授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获陕西省2017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编的教材获2018年陕西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陈娇老师获2019年陕西省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优秀教师;林丽老师参加2019年陕西省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决赛获得优秀奖;陈烨、薛冬妮、曹吉明团队参加陕西省2020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三等奖;2021年,王有民教授荣获第十二届陕西高职院校教学名师奖;2022年,王有民教授荣获陕西省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陈烨、薛冬妮、曹吉明、赵长明团队获2022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王有民教授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得2023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林丽、杨竞、邓玉洁、王昊团队获2024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1项。
(四)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为保障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教师立足学科专业,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建成院级、厅局级两级科研平台。一是建成厅局级科研平台5个:2019年,在陕西省公安厅的支持下,率先建成学院信息化应用实验室;2021年,在举办学院第五届“警察与法治”论坛·新时代智慧刑侦建设研讨会”;2023年,举办全国公安院校暨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第七届“警察与法治”论坛·科技兴警与智慧侦查建设研讨会,邀请了一线民警,兄弟院校的专家和学者,联合打造了一个集合学术和实战经验为一体的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2021年,校厅共建“陕西省智慧新刑技实战应用研究中心”;2022年,获批“校园安全管控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陕西省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2023年获批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二是建成院级科研平台4个:2019年以来,专业教师先后获批4个科研创新团队,以赵长明副教授、梁娜副教授、吕江鸿博士、孙慧博士为主持人的4个团队分别建成新型网络金融犯罪侦查研究中心、证据科学研究中心、陕西公安反恐研究中心、微量物证检验分析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团队。
工作中,专业教师开展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课题等省级、厅局级教科研项目研究20余项,获批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陕西省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各1项;发表论文106篇(其中核心期刊28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篇),出版专著7部、教材2部,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公安部课题调研成果二等奖、全省机关党建重点课题研究三等奖等奖项10项;厅局级及以上课题立项27项;为公安部经侦局等30余家公安机关撰写咨询报告101份。
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荣获厅局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19项,包括王有民教授获得的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各1项,及其他教师在各类研讨会和职教学会评选中获得的科研论文奖,奖项涵盖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全系教师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使侦查系的教科研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并快速前进,提升了全系的整体科研水平,扩大了学院和专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五)校局合作与协同育人效果突显
实践中,校局合作建立刑事侦查专业建设委员会,9名委员中有6人均为省厅刑侦局、公安部二所、市局大案要案处等公安机关的业务技术骨干,委员会以资源共享、队伍共建、人才共育、项目共研、成果共享为合作理念,指导专业发展与校局合作,共育公安刑侦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训指导手册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丰硕成果。
刑事侦查专业依托校局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与陕西省公安厅刑侦局合作共建“陕西省智慧新刑技实战应用研究中心”1个,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聘任公安实战一线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官67人;校局合作共建犯罪现场勘查、痕迹检验、刑事影像等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15个,增强实践教学实战化。2018年,刑事侦查专业与基层公安机关联合申报“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正式获批。与此同时,校局合作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编撰《现场勘查》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指导手册17部,开展现场践学活动与公安大讲堂活动20余次,举办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技能大赛7届,持续推进校局合作与协同育人。
(六)实战化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来,刑事侦查专业教学团队不断改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取得实效,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
一是基础实践教学资料有效完善。通过编撰《现场勘查》等1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指导手册、规范专业课程实验报告,实现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二是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效加强。刑事侦查专业立足实战引领和公安队伍建设需求,不断强化实战化教学体系建设,建成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虚拟仿真、痕迹检验等专业实验实训室15个、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获批“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三是实战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专任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18人、公安部警务战术类“部级培训教官”1人、陕西省公安机关全警实战大练兵教官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另聘有来自公安实战一线的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官67人,实战化的队伍建设有效保障了专业教学与实战一线和前沿警务技能发展的有机融合。四是实战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通过开展“双师”课堂教学改革,组织学生赴陕西省公安厅合成作战处、陕西省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雷俊生技术工作室等实践部门开展践学活动,包括邀请行业专家开展20余次公安大讲堂、举办7届刑事案件现场勘查技能大赛等举措,进一步强化“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社会服务方面,专业教师开展新警及在职干警培训近万人,为各级公安机关案件办理提咨询报告被采用101份;与全省各地市公安机关签署校局合作、校企合作共建协议20余份,举办“新时代智慧刑侦建设研讨会”,建成公安信息化应用实验室,获批“校园安全管控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全省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完成“基于手机卡与身份证的研究”专利成果转化,合同金额5600余万元,到账收益330万元。
在十四运、残特奥会安保执勤和志愿者服务中,刑事侦查专业6名教师带领140名学生全程参与为期2个月的安保执勤工作,圆满完成了十四运安保执勤任务,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林丽、赵长明、王倩等3位指导教师以及张博森等23名学警获得了陕西省公安厅和西安市公安局的表彰和嘉奖。
(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人才培养过程中,全系教职工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人才培养总目标,以“铸警魂”育人工程为抓手,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教育管理为重点,突出警务化管理特色,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通过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警务技能。同时,坚持校局合作、警学结合、“教、学、练、战”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安排学生到公安机关等专业岗位开展实习实训,不断提高学生的警务技能水平,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近年来,刑事侦查专业毕业生入警率稳定在80%以上、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毕业生政治素养、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专业育人水平受到学生、家长、行业与社会的普遍赞誉。